亞洲糖尿病患者在較輕的體重下實施減重手術可改善長期預後

亞洲人種和歐美人種在體型差異並不小,表現在糖尿病患者上也是如此。罹患糖尿病的亞洲人在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高除以體重平方)往往低於歐美人種。而在這兩年,開刀治療糖尿病已列為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方案。但是,針對美國人所做的開刀治療糖尿病的建議,適合亞洲人種嗎?根據上週在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印度學者的研究,亞洲人的開刀治療標準也許可以放更寬鬆。

研究設計

這項由印度所進行的研究,挑選出80名罹患糖尿病五年以上,醣化血色素大於7.0%,使用兩種以上血糖血糖藥,BMI介於25~40的患者,分別接受代謝手術和積極藥物治療。觀察2年的預後。

在代謝手術治療組別,進行了Roux-en-Y手術法,並在術後接受標準的糖尿病照護,營養建議等。

積極藥物治療部分,給予了免費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改變,甚於於減重藥物的使用(Orlistat或是Liraglutide)。

研究結果

接受代謝手術者,在2年之後,有60%的患者醣化血色素降到6.5%以下並且不需使用任何藥物,而使用積極藥物治療者,只有2.5%患者降到6.5%以下。接受代謝手術者,除了血糖控制較佳之外,在血壓,高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部分都有較好的改變。

這項研究結果僅針對醫學上的優缺點做研究,並未評估代謝手術的經濟效應。

討論

目前對於代謝手術的建議,是在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35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是30到35之間的控制不良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亞洲族群的標準又下降2.5。也就是說台灣人在身體質量指數32.5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是27.5到32.5之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建議接受代謝手術。

台灣健保的給付條件是在身體質量指數大於40以上才有部分給付,40以下需全自費。

代謝手術本身有危險性(麻醉的心血管和呼吸道風險,手術後的併發症等)。在過去幾十年中,外科醫生對於減重手術的熟練,大幅降低了手術的危險性。使得手術本身的好處遠大於壞處。另一方面,代謝手術改變了營養吸收的狀況,在術後的飲食部分和營養部分需要特殊的改變。

結論

這項針對亞洲族群的研究,暗示著我們對於控制不良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代謝手術的標準可以放更寬鬆至過重的標準(BMI>25),不用到肥胖才開刀(BMI>32.5),對於患者的糖尿病控制一樣能達到明顯改善。

資料來源

Medscape: Bariatric surgery may Free Overweight/Obese Indians From Diabetes

相關文章

控制不佳的肥胖糖尿病患者,開刀治療會是好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