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糖尿病照護成績大幅改進
在過去十多年間,台灣的健保實施了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制度以及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等制度。在制度改變下,也有許多新的糖尿病藥物,照護觀念等等改變。在這些改變下,台灣糖尿病的照護品質有改善嗎?根據台大王治元教授在今年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年會上發表的初步研究成果,在過去十多年間,糖尿病的醣化血色素,血脂,整體達標率,都有明顯改善。
在過去十多年間,台灣的健保實施了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制度以及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等制度。在制度改變下,也有許多新的糖尿病藥物,照護觀念等等改變。在這些改變下,台灣糖尿病的照護品質有改善嗎?根據台大王治元教授在今年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年會上發表的初步研究成果,在過去十多年間,糖尿病的醣化血色素,血脂,整體達標率,都有明顯改善。
糖尿病患者,除了高血糖之外,也往往伴隨著高血脂,高血壓的三高問題。但是,困擾著專家的問題在於,這些三高的控制目標,該訂在多少呢?醣化血色素應該控制在7.0%以下?還是控制在6.5%以下呢?血壓應該控制在140/90以下?還是130/80以下?還是120/75以下呢?低密度膽固醇應該控制在多低呢?100mg/dL以下?或是更低呢?最近在里斯本的歐洲糖尿病學會年會上,日本的J-DOIT3研究指出,積極的三高控制,將目標接近於正常人的標準,可改善糖尿病患的部分併發症。
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的慢性併發症中,常見的併發症。嚴重的視網膜病變會造成視力減退,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失明程度。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外,定期的眼底檢查可以提早發現視網膜病變,提早介入治療。目前美國糖尿病學會和台灣糖尿病學會等相關醫學會,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的眼底檢查檢驗如下:在診斷第一型糖尿病後的五年做第一次的眼底檢查,之後每年做一次的眼底檢查追蹤。如果有一次以上的眼底檢查正常,則可以兩年檢查一次。如果有異常,則需縮短檢查時間。
糖尿病的控制,主要是為了避免未來罹患慢性併發症的風險。那麼,糖尿病的血糖,該控制到什麼程度,才能預防慢性併發症呢?最近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的綜合分析研究指出,將醣化血色素控制在接近6.5%或更低的標準,能下降20%的腎臟併發症風險,13%的眼睛併發症風險,但是對於神經併發症可能沒幫忙。
糖尿病對健康的危害,並不僅僅是高低血糖本身帶來的健康威脅,還包括了長期控制不良之下帶來的併發症:眼底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等等問題。在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分析研究指出,年輕時就罹病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到10年的時間,有72%患者有相關的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