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醣高脂飲食的臨床醫學證據
在2月份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屬於BMJ期刊體系)發表了一篇關於低醣高脂的回溯文章。這篇文章針對現有的低醣高脂飲食的科學性研究,從定義,臨床優缺點,可能的疑慮,做系統性的回溯。
在2月份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屬於BMJ期刊體系)發表了一篇關於低醣高脂的回溯文章。這篇文章針對現有的低醣高脂飲食的科學性研究,從定義,臨床優缺點,可能的疑慮,做系統性的回溯。
在臨床上,我們依血糖值和醣化血色素,區分正常人的血糖(PS1),糖尿病(PS2),以及介於兩者之間,叫做「糖尿病前期」。最近的綜合分析研究發現,糖尿病前期的心血管風險就已經明顯增加。
兩週前,我提到了國外關於新診斷糖尿病患者,先給予短時間積極的胰島素注射,再逐步改成口服藥,甚至減少至不需要藥物的早短期積極胰島素治療概念。這樣的治療方法已經證明可以大幅改善患者在一年至兩年之後的控制狀況,有一半的病患經過這類治療後,在一年至兩年後是不需要任何藥物,單靠生活習慣的維持,就能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而上個月底的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地區(IDF-WPR)年會上,台北榮總新代科陳涵栩教授提出了他在這方面治療五年後的研究報告與分享。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診斷為糖尿病的初期時,給予短時間,積極的胰島素治療,有相當大的機會可以改善胰島素的功能,甚至在未來的一到兩年時間,不需要任何藥物,也能將血糖控制達標。但是,何種患者使用這類治療效果最好呢?新的一篇研究指出,罹患糖尿病時間越短,醣化血色素不要太高,胰島素功能保持越多的患者,效果越好。
在過去十年間,有許多新的糖尿病用藥上市,對於糖尿病的治療帶來改變。然而,新的糖尿病用藥能改變整體糖尿病患者控制的好處嗎?從美國最近一份研究報告看來,新的糖尿病用藥,並不能帶來控制血糖的好處,還有很多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
亞洲人種和歐美人種在體型差異並不小,表現在糖尿病患者上也是如此。罹患糖尿病的亞洲人在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高除以體重平方)往往低於歐美人種。而在這兩年,開刀治療糖尿病已列為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方案。但是,針對美國人所做的開刀治療糖尿病的建議,適合亞洲人種嗎?根據上週在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印度學者的研究,亞洲人的開刀治療標準也許可以放更寬鬆。
糖尿病患者在剛開始被診斷有糖尿病時,往往非常排斥任何藥物的介入。希望能先自我飲食和運動控制一段時間,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再來吃藥。但是這樣的觀念正確嗎?越來越多証據証明,這種觀念有錯,長久下來對身體傷害很大。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體質加上不明原因引起的自體免疫反應,破壞了胰臟的胰島細胞功能,導致身體缺乏胰島素,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的穩定。然而,靠著體外的胰島素注射,終究不如身體自身分泌的胰島素來的精密,容易產生血糖波動大和低血糖的狀況。
過去十多年間,開刀治療糖尿病,已經成為糖尿病治療的一個選項。許多研究已經指出,透過胃繞道手術或是胃切除,可以改變身體內分泌的狀況,而大幅改善血糖,並且同時達到減重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而且血糖的控制效果,常常在病患開完刀尚未出院,患者體重還未減下來時,就能觀察到血糖明顯改善的效果。也因此現在醫界有時會叫此類手術為代謝手術。在最近美國心臟科年會上,有學者報告了代謝手術的長期追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