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精準醫療來降低飯後血糖是否對減重有幫忙?
減重的研究中,有一派胰島素致胖的理論是血糖上升越多,分泌的胰島素越多,會越容易增胖。從這樣的理論基礎,延伸出低醣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佔熱量比例),低升糖飲食(碳水化合物佔熱量比例不變但是改成低升糖)等減重流派。但是目前的證據並沒有發現這類飲食法相較於其他低熱量飲食,在長期來說有較好的減重好處。而最近一篇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論文,探討使用精準醫療,個人化的飲食來降低飯後血糖,結果發現與標準的低脂飲食相比,在減重上並無幫忙。
減重的研究中,有一派胰島素致胖的理論是血糖上升越多,分泌的胰島素越多,會越容易增胖。從這樣的理論基礎,延伸出低醣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佔熱量比例),低升糖飲食(碳水化合物佔熱量比例不變但是改成低升糖)等減重流派。但是目前的證據並沒有發現這類飲食法相較於其他低熱量飲食,在長期來說有較好的減重好處。而最近一篇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論文,探討使用精準醫療,個人化的飲食來降低飯後血糖,結果發現與標準的低脂飲食相比,在減重上並無幫忙。
我們攝取的澱粉,從採收後做處理,可分成全穀澱粉(Whole Grain)以及去掉部分成分的精緻澱粉(Refine Grain)。過去幾十年的研究,全穀澱粉含有較多的纖維等成分,對於飯後血糖,心血管指標有正向幫忙。然而,下一個問題是,有些人把全穀澱粉磨成粉方式,譬如五穀粉,燕麥粉等方式攝取,這樣是否仍保有全穀澱粉的好處呢?這個月發表在美國著名糖尿病期刊Diabetes Care,由紐西蘭Sebastian Aberg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顯示,將全穀澱粉磨成粉,將造成飯後血糖高升,血糖波動大,甚至增加體重。
過去對於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預防研究,以過重或是肥胖者為主。針對正常體重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積極的介入並不確定是否能改善血糖。在這次美國糖尿病學會線上會議上,針對糖尿病前期的預防研究發現,正常體重者開始積極的生活習慣介入,包括運動,在不改變體重下,可以改善血糖。
這幾年在慢性病領域中,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議題,就是誰是肥胖的原因?是油脂攝取過多?還是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還是過度加工(ultraprocess)食物的原因?在這次美國糖尿病學會線上會議,針對這個議題,找了三位代表做精彩的討論。
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在過去的研究發現可降低糖尿病風險與心血管風險。最近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線上年會上由哈佛公衛學院的Frank Qian醫師發表的一篇報告顯示,孕前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可降低妊娠糖尿病風險19%。
普遍認為,第二型糖尿病是不可逆的疾病,一但罹患糖尿病,就終身是糖尿病(這不代表終身吃藥)。但是,在過去的研究中,仍然發現有幾種方式,可以達到逆轉糖尿病的效果,包括了胃繞道手術,積極短期胰島素治療,以及非常低熱量飲食攝取。
最近PTT的媽寶(BabyMother)版有一篇文章提到,來自澳洲的研究顯示,補充維他命C能控制血糖。有幾位妊娠糖尿病的媽媽也因此詢問是否可以藉由補充維他命C來降糖。經過翻閱原來的研究後確認,補充維他命C可以控糖的確是真的,但是有幾個限制
1.研究對象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未必能應用在其他類別的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糖尿病。
2.補充劑量是早晚各500mg維他命C,4個月看到效果
3.最主要是降低飯後高血糖,對空腹血糖效果不大
4.研究對象是男性為主,無法確定女性是否有一樣效果
在過去有非常多的謠言說,低脂鮮奶是抽掉脂肪後再打入澱粉,這種說法隨處可見,在健康暢銷書作者賴宇凡的部落格文章會化成糖的食物就提到「低脂牛奶怎麼可能會51%是糖?原因是,牛奶的脂肪拿出來後,只剩乳清,乳清稀稀灰灰的賣相很差,所以還要把奶粉打回去,可是奶粉很貴,所以摻點澱粉打回去,加東西再混均勻(homogenized),澱粉全部化成糖,這就讓低脂牛奶的含糖量變高了」,最近東森新聞的「原來低脂牛奶比全脂牛奶還胖!?放心喝口感濃郁的全脂拿鐵吧!」一文之中也提到「所以,當你把牛奶裡的油脂都抽掉以後,它的香味完全不見了,喝起來很可怕。廠商會添加食用澱粉去改善口感,我們可以預見的是脫脂牛奶中的油脂變成澱粉,所以升糖指數變高了,當然容易變胖。」。然而,這是事實嗎?
在報章雜誌,電視,甚至網路部落客文章,不時會看到宣傳營養補充品的使用,譬如綜合維他命,微量元素,魚油,維骨力等等。然而,這些營養補充品的使用,真的對健康有幫忙嗎?最近Medscape一篇文章,討論了這樣的議題。
碳水化合物是人類飲食最主要的熱量來源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都不一樣。本月10日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篇由世界衛生組織所支持的研究,以系統性回顧以及薈萃分析方式,檢視過去關於碳水化合物的品質與非傳染性疾病之間以及心血管代謝指標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膳食纖維越高(至少每日25克以上),全穀食物攝取越高,越能降低整體死亡率,心血管,腦中風,糖尿病,癌症等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或是發生率,以及相關的心血管代謝指標的改善。而升糖指數的攝取,僅與糖尿病的發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