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醣高脂飲食的臨床醫學證據
在2月份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屬於BMJ期刊體系)發表了一篇關於低醣高脂的回溯文章。這篇文章針對現有的低醣高脂飲食的科學性研究,從定義,臨床優缺點,可能的疑慮,做系統性的回溯。
在2月份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屬於BMJ期刊體系)發表了一篇關於低醣高脂的回溯文章。這篇文章針對現有的低醣高脂飲食的科學性研究,從定義,臨床優缺點,可能的疑慮,做系統性的回溯。
睡眠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機轉,不僅與每天的精神狀況有關,也和健康狀況有明顯關聯。過往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縮短,與肥胖,體重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增加有關。然而,這當中的機轉是什麼呢?
所有糖尿病治療的前提,都是要求做飲食,運動,減重等生活習慣的調整,同時進行藥物治療。通常醫護團隊在進行這些生活習慣的調整,是在每三個月的看診中進行一次至兩次的衛教。如果我們進行更積極的醫護團隊介入,能改善病患的預後嗎?發表在2016年美國糖尿病學會上的Look AHEAD追蹤結果告訴我們,積極的生活習慣介入沒有辦法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但是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亞洲人種和歐美人種在體型差異並不小,表現在糖尿病患者上也是如此。罹患糖尿病的亞洲人在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高除以體重平方)往往低於歐美人種。而在這兩年,開刀治療糖尿病已列為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方案。但是,針對美國人所做的開刀治療糖尿病的建議,適合亞洲人種嗎?根據上週在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印度學者的研究,亞洲人的開刀治療標準也許可以放更寬鬆。
過去十多年間,開刀治療糖尿病,已經成為糖尿病治療的一個選項。許多研究已經指出,透過胃繞道手術或是胃切除,可以改變身體內分泌的狀況,而大幅改善血糖,並且同時達到減重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而且血糖的控制效果,常常在病患開完刀尚未出院,患者體重還未減下來時,就能觀察到血糖明顯改善的效果。也因此現在醫界有時會叫此類手術為代謝手術。在最近美國心臟科年會上,有學者報告了代謝手術的長期追蹤報告。
台灣有句諺語說,小時候的胖不是胖。但是越來越多證據證明,這句話是錯的。在本週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年輕時的體重稍高,就會對未來成年時發生心血管死亡的機會增加。
臨床醫護人員經常遇到的一種情況,就是在門診時告知病人要健康飲食,要多運動,要減重。但是病人離開了診間,就通通忘光光。等到回診時,飲食狀況依舊,沒有運動,體重沒有變化。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打破這樣的困境呢?
我們都知道,高糖份和高脂肪的飲食對身體不好。但是,它是如何影響到身體呢?以中風為目地的研究(Reasons for Geograph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Stroke, REGARDS)的研究團隊在最近的肥胖研討會上,發表他們關於高糖高脂飲食與胰島素及高血壓之間的研究成果。
在過往,我們常建議病人要低脂飲食,才能有效減重。但是在過去十年左右的研究,卻越來越不能肯定這樣的飲食效果。在上個月的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線上發表一篇綜合分析,研究低脂飲食和其他飲食方法對於減重的效果的比較。
在台灣,合法上市的減重藥物只有羅氏鮮(Orlistat, xenical 120mg)和不需要醫師處方的康孅伴(Alli,羅氏鮮的一半劑量),以及勉強可以計入的血糖藥胰妥善(美國已核准3.0mg/day可作為減重使用,台灣僅核准血糖治療使用,未核准減重使用)。而在美國,除了上述的藥物之外,還有Belviq,Qsymia和Contrave。但是很怪的是,市面上到處都有販售減肥藥,而且還有人吃了很有效。有沒有想過,這當中很有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