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胖,對成年時的影響絕對大!
台灣有句諺語說,小時候的胖不是胖。但是越來越多證據證明,這句話是錯的。在本週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年輕時的體重稍高,就會對未來成年時發生心血管死亡的機會增加。
台灣有句諺語說,小時候的胖不是胖。但是越來越多證據證明,這句話是錯的。在本週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年輕時的體重稍高,就會對未來成年時發生心血管死亡的機會增加。
臨床醫護人員經常遇到的一種情況,就是在門診時告知病人要健康飲食,要多運動,要減重。但是病人離開了診間,就通通忘光光。等到回診時,飲食狀況依舊,沒有運動,體重沒有變化。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打破這樣的困境呢?
我們都知道,高糖份和高脂肪的飲食對身體不好。但是,它是如何影響到身體呢?以中風為目地的研究(Reasons for Geograph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Stroke, REGARDS)的研究團隊在最近的肥胖研討會上,發表他們關於高糖高脂飲食與胰島素及高血壓之間的研究成果。
在過往,我們常建議病人要低脂飲食,才能有效減重。但是在過去十年左右的研究,卻越來越不能肯定這樣的飲食效果。在上個月的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線上發表一篇綜合分析,研究低脂飲食和其他飲食方法對於減重的效果的比較。
在台灣,合法上市的減重藥物只有羅氏鮮(Orlistat, xenical 120mg)和不需要醫師處方的康孅伴(Alli,羅氏鮮的一半劑量),以及勉強可以計入的血糖藥胰妥善(美國已核准3.0mg/day可作為減重使用,台灣僅核准血糖治療使用,未核准減重使用)。而在美國,除了上述的藥物之外,還有Belviq,Qsymia和Contrave。但是很怪的是,市面上到處都有販售減肥藥,而且還有人吃了很有效。有沒有想過,這當中很有問題呢?
最近一篇論文很有趣,研究肥胖者在同樣低卡路里飲食,搭配運動的條件下,低脂和低醣飲食對於減脂的差異。這篇研究的結論是,低脂飲食相較於低醣飲食,可以減掉更多的體脂肪。
靠著飲食減重,常常會發生溜溜球效應:體重先急速下降,然後又上升。在2011年,著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篇研究發現,發現到靠著節食減重後,身體會有回饋機制,刺激食慾的賀爾蒙會升高,導致食慾會增加,而這樣的效果,會持續一年以上的時間。這樣的機制,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溜溜球效應,以及減重為什麼這麼困難的原因。也因為上述的原因,目前的減重藥物,從以往的羅氏纖等抑制食物吸收的方向,朝向調整腦袋食慾的方向發展。
在糖尿病患者,體重控制是很重要的議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經常是因為肥胖引起糖尿病,而同時有許多肥胖的併發症,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等等疾病。因此治療唐寧並同時,體重控制同時也該注意到。目前糖尿病用藥中,促胰島素分泌的藥物,包括磺醯尿素類,非磺醯尿素類,和TZD類藥物屬於增加體重,Metformin, DPP4抑制劑屬於不改變體重或是會輕微下降體重,阿爾發(α)葡萄糖酶抑制劑 (AGI),GLP1相似物,和SGLT-2抑制劑是屬於會下降體重的藥物。如果兩種下降體重的血糖藥物一起使用,是否有加乘效果呢?
市面上有不同的減重計畫和飲食計畫,這些減重方式都宣稱自己能有效減重,但是,他們有通過科學的檢驗嗎?今年四月在美國內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CP)的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由Kimberley發表的綜合性分析研究指出,只有Weight Watchers和Jenny Craig的減重計畫能通過檢驗。
Naltrexone/Bupropion的固定混合劑型藥物,在去年2014年9月,以Contrave的藥名核准在美國上市,而在三月份,歐盟也核准使用此藥以Mysimba之名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