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減重與運動無法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預後?
糖尿病的治療中,必須一直做到的,就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包括減重,運動,以及飲食的改變。然而,當完成這些改變後,真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預後嗎?2013年的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結果。
糖尿病的治療中,必須一直做到的,就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包括減重,運動,以及飲食的改變。然而,當完成這些改變後,真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預後嗎?2013年的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結果。
Medscape最近有篇在2013年美國糖尿病學會上,關於二線用藥的討論。它以個案討論的方式,引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當Metformin這個眾所皆知的第一線血糖藥失敗後,第二線的藥物如何給?常見的磺醯脲類(Sulphonylurea)藥物是否合適?
對於內科醫師,家醫科的醫師來說,當面臨到初診斷糖尿病的患者,病患常常會說希望先飲食和運動控制,若未達到治療目標,再吃藥物控制。然而,最近幾年UKPDS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指出,早期積極控制血糖,即使在日後變成較寬鬆的血糖控制,相較於一開始較放鬆的組別,在長期的併發症上有明顯差異。這讓醫師有強烈證據可以告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必須在初診斷糖尿病時就先積極血糖控制,對日後才會有幫忙。然而,UKPDS的研究是針對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那麼第一型呢?
糖尿病界的大師,Ralph A. DeFronzo,在前幾年提出了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認為糖尿病並不只是傳統認為的三個致病原因,而是由八個不同的機轉所導致,因此要治療糖尿病,需從各種致病機轉下手。而至今,各大醫學會對於糖尿病的用藥準則,皆建議先給予單一藥物,若未達到治療目標,在給予第二種藥物,若否,再給第三種或是開立胰島素。然而,臨床醫師遇到的最大困難點就是,每種口服血糖藥在給予一年至兩年後,病患的醣化血色素就開始增加,而逐步惡化,必須加上第二種藥物。然而,第二種藥物開立後短短幾年,又會失敗,而必須加上第三種藥物。是否有什麼方式可以逆轉這種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