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可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惡化成糖尿病的風險
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上,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運動,以及減重,是很重要的一環。在上個月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DPP研究小組發佈了追蹤十多年的研究報告:運動本身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而且效果是獨立於減重之外的。
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上,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運動,以及減重,是很重要的一環。在上個月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DPP研究小組發佈了追蹤十多年的研究報告:運動本身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而且效果是獨立於減重之外的。
所有糖尿病治療的前提,都是要求做飲食,運動,減重等生活習慣的調整,同時進行藥物治療。通常醫護團隊在進行這些生活習慣的調整,是在每三個月的看診中進行一次至兩次的衛教。如果我們進行更積極的醫護團隊介入,能改善病患的預後嗎?發表在2016年美國糖尿病學會上的Look AHEAD追蹤結果告訴我們,積極的生活習慣介入沒有辦法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但是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亞洲人種和歐美人種在體型差異並不小,表現在糖尿病患者上也是如此。罹患糖尿病的亞洲人在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高除以體重平方)往往低於歐美人種。而在這兩年,開刀治療糖尿病已列為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方案。但是,針對美國人所做的開刀治療糖尿病的建議,適合亞洲人種嗎?根據上週在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印度學者的研究,亞洲人的開刀治療標準也許可以放更寬鬆。
去年歐洲糖尿病學會的年會上,新藥Empagliflozin在它的EMPA-REG研究中展現了它獨特的好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的心血管死亡率38%。在後續的分析研究發現,Empagliflozin可延緩這些心血管高風險族群發生腎病變的機率!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分成大血管病變和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括心肌梗塞,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等,小血管病變包括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和神經病變。過往的研究指出,早期且積極的糖尿病治療,可以預防小血管病變的發生,減少五年十年之後發生洗腎,失明等造成身體失能的狀況。但是對於大血管病變的發生,積極的糖尿病治療並沒有太大幫忙。減少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成為糖尿病治療在這幾年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