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R的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在上一篇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瑞典NDR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在醫學技術進步下,糖尿病患者的整體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有明顯改善。除了這個結論外,我們從這篇文章中還能看到什麼呢?我們從這篇論文的補充資料(Supplementary material),來做進一步研究
在上一篇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瑞典NDR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在醫學技術進步下,糖尿病患者的整體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有明顯改善。除了這個結論外,我們從這篇文章中還能看到什麼呢?我們從這篇論文的補充資料(Supplementary material),來做進一步研究
在最新一期,昨天(4月13日)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了一篇瑞典糖尿病患者的長期治療狀況。這篇研究透過瑞典醫療資料庫的資料,分析在1998年到2012年之間於醫療資料庫登記為糖尿病患者,在長期追蹤至2014年為止,糖尿病患者的整體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冠心症死亡率,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以及因心衰竭住院等的發生率變化。在這十多年之間,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預後都有明顯的改善。
糖尿病對健康的危害,並不僅僅是高低血糖本身帶來的健康威脅,還包括了長期控制不良之下帶來的併發症:眼底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等等問題。在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分析研究指出,年輕時就罹病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到10年的時間,有72%患者有相關的併發症。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體質加上不明原因引起的自體免疫反應,破壞了胰臟的胰島細胞功能,導致身體缺乏胰島素,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的穩定。然而,靠著體外的胰島素注射,終究不如身體自身分泌的胰島素來的精密,容易產生血糖波動大和低血糖的狀況。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胰島素功能的完全不足,導致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傳統的胰島素注射,是先以針設定固定劑量後,皮下注射,然後胰島素會透過微血管的吸收而進到血管中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然而,這樣的注射有它的問題在,我們只能做單點的血糖測量,然後看這個血糖值做胰島素注射,如果要知道新的數值和變化,就必須再做一次測量。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出胰島素幫浦和連續血糖監控儀器,這兩者分別透過埋在皮下的針頭,可以持續釋放胰島素和測量血糖。但是胰島素的劑量調整,仍有賴於個人的手動操作。
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了SGLT2抑制劑與酮酸中毒之間的風險(小心!SGLT-2抑制劑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安全),台灣食藥署也在6月25日發佈SGLT-2抑制劑的安全資訊風險溝通表,提到這方面的風險。
目前已知,第一型糖尿病是種自體免疫疾病。在帶有HLA特殊基因表現的孩童身上,因不明的原因產生抗體,破壞胰島細胞,最終導致糖尿病。過往的研究,在已經出現抗體的孩童身上使用免疫製劑,可以延緩發病的時間,但是最終仍然走向糖尿病程度。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可以避免糖尿病發生呢?
對於內科醫師,家醫科的醫師來說,當面臨到初診斷糖尿病的患者,病患常常會說希望先飲食和運動控制,若未達到治療目標,再吃藥物控制。然而,最近幾年UKPDS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指出,早期積極控制血糖,即使在日後變成較寬鬆的血糖控制,相較於一開始較放鬆的組別,在長期的併發症上有明顯差異。這讓醫師有強烈證據可以告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必須在初診斷糖尿病時就先積極血糖控制,對日後才會有幫忙。然而,UKPDS的研究是針對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那麼第一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