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根據2013年美國糖尿病學會(以下縮寫ADA)的指導原則(Guideline)所做的簡單介紹,內容出自2013年1月份的Diabetes care期刊的Supplement。以下章節依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做區分。
第一型糖尿病
1. 血糖目標
血糖的治療目標是因人而異,但在小於6~7歲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要小心因神經發育未完成及不懂的適當表達,而造成的低血糖不自覺(hypoglycemic unawareness)。頻繁的嚴重低血糖會造成神經的發育不全。因此年幼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達到正常的血糖值。
而以下的血糖目標是ADA所建議的治療目標,但若是血糖控制佳,不常發生低血糖時,可將醣化血色素各下修0.5%。不過以下的血糖值仍需參考病患的低血糖發生頻率,低血糖不自覺與否等做調整。
年齡 | 飯前血糖 | 睡前/夜間血糖 | 醣化血色素 |
學齡前(0~6) | 100~180 | 110~200 | <8.5% |
學齡(6~12) | 90~180 | 100~180 | <8.0% |
青少年及年輕成年(13~19) | 90~130 | 90~150 | <7.5% |
2. 腎病變
在大於10歲且糖尿病罹病五年以上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做一次的微蛋白尿測試(以點UACR即可)。
在兩次以上的UACR檢測有UACR增加的患者,使用ACEi類的藥物治療
3. 高血壓
血壓在每一次看診時皆需測量。且要下高血壓診斷應至少在兩次以上的測量中被發現有高血壓才行。
初診斷有高於正常血壓的患者應該以飲食,運動,體重控制以及增加身體活動量來控制血壓,若3~6個月仍未達目標才給予藥物治療。
高血壓的診斷為>130/80mmHg或是超過同年齡同性別同身高的95%水準的血壓。
ACEi是首選血壓藥
治療目標為<130/80或是同年齡同性別同身高的90%水準以下。
4. 血脂異常
在血糖控制好之後,接著要考慮血脂的控制。在有高血脂的家族史患者,或是家族有<55>10歲)追蹤血脂,若糖尿病診斷時已在青春期,則在診斷時追蹤血脂。
若血脂異常,應每年追蹤一次。若血脂正常,則五年追蹤一次。
血脂異常的初始治療包括飲食控制以及血糖控制。
大於10歲以上患者,若是LDL>160mg/dL或是LDL>130mg/dL且同時有一項以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時,給予statin類藥物治療。治療目標是LDL<100mg。
雖然對於小孩的治療目標的研究不多,不過美國心臟協會建議飲食的控制為一天不超過7%的飽和脂肪,一日的膽固醇攝取量小於200mg。
目前statin還未被證實用在10歲以下小孩是否安全。
5. 視網膜病變
在大於10歲且糖尿病3~5年以上的患者,應做第一次的眼底檢查。在第一次檢查後,應每年追蹤,直到眼科醫師說可以更久追蹤為止。
6. 腸病變(celiac disease)
在診斷第一型糖尿病後應測量tissue transglutaminase或是antiendomysial antibodies值。
若小孩有發育不全,體重沒增加,減少,或是腹瀉,肚脹,腹痛,消化差等症狀同時伴隨低血糖或是低血糖不自覺時,應做上述檢查。
若無症狀但是抗體陽性者,應考慮轉至腸胃科醫師做切片診斷。
確認有腸病變(celiac disease)時應給予無Gluten的飲食,並會診營養師做上述飲食控制。
7. 甲狀腺低下
在診斷為糖尿病後應檢測Anti-TPO和Anti-thyroglobulin抗體
在診斷為糖尿病且血糖控制好後應檢查TSH數值,並在1~2年間再追蹤。特別是有生長異常者,更應追蹤。
8. 自我管理
不管醫護人員如何調整醫療的處置,要達到最佳的糖尿病治療必須由病患及家屬一同處理。健康照護者必需從病患的教育、行為、情緒、精神狀況去評估病患的治療情況,並與病患及家屬一同克服障礙,才能達到理想的血糖控制。
第二型糖尿病
與第一型糖尿病不同,第二型糖尿病在診斷時常有許多共病因子存在,包括肥胖,高血壓等。但是在青少年及兒童的第二型糖尿病,治療原則同第一型糖尿病。
不過特別的問題在於第二型糖尿病者要小心多囊性卵巢,兒童肥胖,睡眠呼吸中止(Sleep apnea),脂肪肝,骨頭併發症等問題。
三、單基因的糖尿病
在以下狀況要特別懷疑單基因型糖尿病或是MODY:出生內六個月診斷為糖尿病;家族有強烈糖尿病病史但無第二型糖尿病典型症狀;在年輕或是不胖的兒童有輕微空腹高血糖(100~150mg/dL);糖尿病童無抗體同時無肥胖或是胰島素抗性。
以上是節選自今年的美國糖尿病學會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治療的建議。不過上述治療原則僅供參考,實際臨床狀況仍需因人而異,根據患者的家庭狀況,醫師的能力及可獲得的工具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