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佳的肥胖糖尿病患者,開刀治療會是好選項

過去十多年間,開刀治療糖尿病,已經成為糖尿病治療的一個選項。許多研究已經指出,透過胃繞道手術或是胃切除,可以改變身體內分泌的狀況,而大幅改善血糖,並且同時達到減重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而且血糖的控制效果,常常在病患開完刀尚未出院,患者體重還未減下來時,就能觀察到血糖明顯改善的效果。也因此現在醫界有時會叫此類手術為代謝手術。在最近美國心臟科年會上,有學者報告了代謝手術的長期追蹤報告。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報告的研究對象為20至60歲,醣化血色素大於7%,身體質量指數27到43的患者。在進行積極的生活習慣改變的同時,分別接受「積極藥物治療」,「胃繞道手術」,「胃切除手術」。治療目標是盡量讓醣化血色素小於6%,而病患必須在內分泌醫生,心理醫生和營養師做追蹤。

研究結果

在經過五年的追蹤,有90%的研究對象仍留在實驗中。接受開刀的患者,有一半是可以控制在醣化血色素7%以下,藥物治療者只有不到1/4患者可達到。每5個開刀病患,有1個可以可以將醣化血色素控制在6%以下同時不需要用藥,而藥物治療者看不到這效果。而開刀的患者使用的藥物和胰島素比例都低於藥物治療者。開刀治療者的心血管指數相較於藥物者也都有改善。

然而,開刀治療的患者,並沒有辦法改善腎病患,眼底病患,也沒有辦法改善低密度膽固醇或是血壓。

研究者將開刀治療者分為身體質量指數27-34和35-43兩組次組別,發現同樣的代謝改善效果在這兩組是一樣的。

副作用

開刀治療組的明顯副作用是會有輕微缺血。藥物治療的組別的明顯副作用是體重容易復胖。

討論

長期的追蹤結果顯示,內分泌手術相較於藥物治療,對於血糖控制,體重控制,心血管指標都有明顯改善,但是它沒有辦法改善已發生的糖尿病併發症。而BMI介於27-43之間的組別都一樣有效。

目前對於代謝手術的建議,是在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35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是30到35之間的控制不良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亞洲族群的標準又下降2.5。也就是說台灣人在身體質量指數32.5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是27.5到32.5之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建議接受代謝手術。

目前健保的給付條件是在身體質量指數大於40以上才有部分給付,40以下需全自費。

代謝手術本身有危險性(麻醉的心血管和呼吸道風險,手術後的併發症等)。在過去幾十年中,外科醫生對於減重手術的熟練,大幅降低了手術的危險性。使得手術本身的好處遠大於壞處。

結論

從這個研究中可觀察到,代謝手術可以改善身體質量指數27-43的控制不良患者的血糖和體重,而且效果可以維持達5年之久。而開刀的併發症相對是輕微的。這樣的研究成果,可促進醫界放寬開刀治療糖尿病的條件,讓更多的患者可透過手術治療糖尿病,避免日後的慢性併發症產生。

在台灣,代謝手術的觀念仍然未被接受,許多人聽到糖尿病可以開刀治療,多半呈現出非常驚恐訝異的表情。越來越多的證據已經證明,在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慎選開刀條件(因為有些患者可能會有麻醉風險等),可以透過代謝手術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大幅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Medscape: Bariatric Surgery Still Tops Meds for Glycemic Control at 5 Years: STAMP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