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吐血的謬論,卻充斥台灣媒體

今天偶然間看到一個自稱是心理師,卻出來提倡健康飲食的網站(Sara的食食課課),裡面錯誤的資料一堆。但是這樣的人卻上媒體訪問,開營養課程賺錢。這真的會讓專業人員很吐血,我們辛苦學專業知識,被健保折磨,還要承受病人壓力。而這種人嘴巴隨便講講,就可以賺大錢。因為他的文章錯誤地方實在太多,拿我專業的糖尿病領域來說就好,錯的地方就一堆:




糖尿病並不是單一的疾病,他是一大群會造成高血糖的問題所造成的疾病的總和,包括了胰臟切除,慢性胰臟炎,免疫性糖尿病,以及最多人得到的第二型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的原因並不是只有胰島素或少,也不是只有阻抗性問題。

以最多人得到的第二型糖尿病,Ralph A. DeFronzo大師,在2013年的Diabetes care期刊上整理了目前最新的研究,提出八大致病機轉:
1. 胰島素分泌減少
2. 腸泌素效果減少
3. 脂解作用增加
4. 腎臟葡萄糖再吸收機轉增加
5. 神經傳導物質異常
6. 肝臟葡萄糖新生增加
7. 昇醣素分泌增加
8. 葡萄糖的吸收減少(也就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
DeFronzo大師在提出這八大機轉時,總共引用了192篇論文研究作為理論的基礎。也就是說,他提出的每個機轉,都有扎實的研究基礎作為理論基礎。

而這位Sara在提出他的理論機轉,研究論文在哪?有什麼研究可以證明他的理論呢?答案是,沒有,就是他文字打一打而已,沒有理論基礎。

而這篇文章中,錯誤的地方真的是罄竹難書,包括高血壓的部分,和缺水根本沒關係;大腸癌的部分,腸胃道內根本沒真菌(見PS);胃酸逆流那段,腸病毒根本和胃酸沒有直接關聯;骨質疏鬆的理論也是錯的,事實上胖子不容易有骨質疏鬆;膽固醇那段,血液的酸鹼度一直都是維持在7.35~7.45,根本沒有變酸的問題…..(後面還有一大段可以批評)

而好笑的是,這種人的文章往往廣為流傳,粉絲團還有萬人按讚。而真正嚴謹的研究和理論,民眾卻不相信。

PS: 有網友補充資料指出論文研究,真菌類與腸胃道疾病有關。這部分新知我未更新到,在這邊更正補充(Dysbiosis of fungal microbiota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adenomas. Sci Rep. 2015 Jan 23;5:7980. doi: 10.1038/srep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