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I,連續血糖監控的參考指標

連續血糖監控是控制血糖的利器。透過不斷監控組織間液葡萄糖濃度來了解血糖數值,進而達到控糖目的。連續血糖監控每1到5分鐘取得一筆血糖值,在累積一段時間後會取得大量的血糖數值,該如何整理和利用這些數值呢?過去幾年間,開始發展出不同指標來分析連續血糖監控的數值。在2018年年底,美國糖尿病界將過往連續血糖監控的eA1C(estimating A1C,估算醣化血色素值)重新命名為GMI(Glucose Management Indicator,血糖管理指標)。本篇文章將介紹GMI的由來,計算公式,以及如何做臨床應用。


緣由

過去使用eA1C來作為連續血糖監控的平均值指標,最主要目的是要作為與實驗室抽血的醣化血色素(A1C)做參考。然而,使用eA1C時,病患和醫療團隊會對這個名詞與實驗室的A1C產生困惑。因此,美國的醫療團隊決定以新的名詞GMI取代eA1C,採用類似的計算公式,來作為平均血糖值的指標。

計算公式

在過去有兩個研究評估eA1C與連續血糖監控的平均血糖值之間的關係,Beck的研究指出eA1C = 3.38 + 0.02345 * 平均血糖值(mg/dL),而HypoDE研究則指出以eA1C = 3.15 + 0.02505 * 平均血糖值(mg/dL)。而GMI則綜合兩者研究結果,建議以GMI(%) = 3.31 + 0.02392 * 平均血糖值(mg/dL)。

由這個公式可以推估,每增加25mg/dL平均血糖值會增加0.6%的GMI。平均血糖150mg/dL換算6.9% GMI,平均血糖175mg/dL換算7.5% GMI。CGM的平均血糖值與GMI對照表格如下表所示:

CGM GMI
100 5.7
125 6.3
150 6.9
175 7.5
200 8.1
225 8.7
250 9.3
275 9.9
300 10.5
350 11.7

不過這個公式是基於Dexcom的連續血糖監控的數值來做公式換算,是否能成為其他連續血糖監控的參考,仍有待進一步的資料確認。另一方面,GMI的數值是透過10天以上的連續血糖監控數值來計算,低於10天以內的紀錄是否可行,也仍有待確認。

臨床應用

GMI數值可以與A1C做比對,作為安裝連續血糖監控時期的血糖平均值與過去三個月血糖平均值的比較。如果GMI與A1C有差距時,有幾種可能要列入考量。

如果病患近期有急性高血糖狀況,那麼GMI數值會高於A1C數值;反過來,如果病患近期有積極血糖治療,那麼GMI值會低於A1C數值。

如果病患的血糖長期穩定,GMI值高於A1C數值,這代表病患的A1C數值偏低,在未來追蹤病患血糖治療指標時,A1C的目標要設定更低。譬如病患GMI為8.1%,但是實驗室A1C為7.5%,如果希望病患的治療目標是設定在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7.0%或是GMI 7.0%為目標,那麼病患的未來追蹤抽血的A1C目標,應該設定在比7.0%更低(譬如6.5%)。

反之,如果病患的GMI低於A1C,那麼未來A1C的目標設定就要拉高,避免病患實際數值被壓的太低,產生低血糖的狀況。

其他指標

除了GMI外,連續血糖監控還有其他參考的指標。在過去的文章中有介紹過TIR/TAR/TBR(2019年連續血糖監控「目標範圍內時間」共識建議),以及血糖變異度(CV)等,都是用來評估連續血糖監控的結果。

GMI達標,只能知道病患的平均血糖值是否達標,但是高低變化大的血糖變動,與高低變化小的血糖變動,都可能有相似的GMI數值,但是前者對病患有更大的低血糖或是高血糖風險。

個人經驗分享

台灣目前可取得的連續血糖監控有美敦力的iPro2和Guardian Connect兩套連續血糖監控。iPro2的AGP(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報告中會有eA1C,TIR,TAR,TBR,CV等數值,但是尚未引入GMI數值。而去年引進的Guardian Connect系統尚未有AGP報告輸出,只能透過輸出CSV原始數值,再自行計算GMI數值。

另一套流行的連續血糖監控系統,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使用LibreView網站輸出AGP報告時,會有eA1C數值,但是尚未有GMI數值。

而目前聲勢浩大的Dexcom G5/G6系列,台灣地區沒有引進,加上需要醫師處方簽才能開立使用。從網友Sally Wu以及Wendy Peng提供的資訊,目前Dexcom的AGP報告為3.0,尚未有GMI數值。

參考論文

1.Glucose Management Indicator (GMI): A New Term for Estimating A1C From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