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型糖尿病病人上,血糖的控制目標要在多少一直都是有爭議。目前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的指導原則(Guideline)是建議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0%以下,飯前控制在70~130mg/dL,飯後<180。而國際糖尿病論壇(IDF)則建議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5%以下,飯前<100mg/dL,飯後<140mg/dL。不過目前已知越積極的血糖控制雖然可以避免微血管病變和大血管病變的風險,但是同時也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而低血糖的發生次數又與病人的死亡率有關。因此血糖的控制範圍要在多少一直有爭論。
最近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發表了一篇綜合分析的文章,分析了20個研究中積極血糖治療(Intensive treatment)和一般治療(Conventional treatment)對預後的差別。每個研究中對積極血糖治療的定義不一,多半是要求糖化血色素要小於6.1~7.0%間,而一般治療則是小於7.0%或更高的目標。
在結果方面,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在兩個組別是沒有差別。但在截肢、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上,積極血糖控制是可以降低風險。但在輕微和嚴重低血糖的發生機率上,積極血糖控制仍然比較高。
總結來說,積極血糖控制對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預後有幫忙,但同時會增加低血糖風險。因此血糖控制仍然是要個人化處理,在評估病人的低血糖風險、年齡、共存疾病及預後各種條件下再給予個別化的血糖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