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血糖控制可預防小血管病變

糖尿病的控制,主要是為了避免未來罹患慢性併發症的風險。那麼,糖尿病的血糖,該控制到什麼程度,才能預防慢性併發症呢?最近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的綜合分析研究指出,將醣化血色素控制在接近6.5%或更低的標準,能下降20%的腎臟併發症風險,13%的眼睛併發症風險,但是對於神經併發症可能沒幫忙。


研究方法

這篇研究追朔過去關於糖尿病的大型隨機雙盲研究,來評估積極血糖控制與一般血糖控制下,對於小血管病變的風險差異。小血管病變包括了腎臟病變,眼睛病變以及神經病變。而納入的條件包括了必須是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有1000人-年以上,而且至少兩年以上的追蹤紀錄的研究。

研究結果

這篇研究總共列入了四個大型研究(ACCORD,ADVANCE,UKPDS,VADT)的研究,包括了27,049個患者。這四個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齡介於53.3年至65.8年之間,醣化血色素在治療起始值介於7.0至9.4%,追蹤時間介於0至10年之間。

積極介入組相較於一般控制組,醣化血色素多下降了0.9%。在追蹤結束時,積極控制組與一般控制組的醣化血色素分別為6.80%與7.74,兩者的空腹血糖差距1.69mmol/L(30mg/dL)。

在平均五年的追蹤中,總共發現了1,626個腎臟病變事件,795個眼睛病變,7,598個神經病變。積極控制組相較於一般控制組,在腎臟併發症風險減少了20%(p < 0.0001),在眼睛併發症的風險減少了13%(p=0.042),神經病變的風險沒有差異(HR: 0.98, p=0.68)。

討論

在過往的研究中,已經知道積極血糖控對於糖尿病小血管病變有改善,而這篇綜合性研究,更加確認了這樣的結論。

然而,在神經病變部分,與腎臟病變可靠腎功能指數/尿蛋白指數評估,眼睛病變可靠眼底檢查相比,神經病變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性檢查。神經病變具有多樣性表現,而且神經病變的檢查相當花時間而不夠客觀。因此,在這些研究中,神經病變風險沒有差異,並不意味著積極血糖控制並不會帶來神經病變的好處,僅可能只是我們還沒有夠客觀及方便偵測的神經病變檢查工具。

同時,這些研究屏除了藥物可能的影響,指出只要積極的血糖控制,就能帶來小血管病變的好處。

然而,這個分析研究並未納入低血糖的風險評估。積極的血糖控制有可能帶來低血糖的風險增加,而低血糖事件的發生,有可能進一步帶來心血管的風險增加以及死亡率的增加。

同時,這一篇研究並未評估大血管病變的風險(心血管死亡,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以及心血管住院等等)。在過往研究中,對於積極血糖控制對於大血管病變的好處並不一致。UKDPS認為積極血糖控制對大血管病變有幫忙,ACCORD研究則認為有害。而糖尿病病患的死亡事件中,心血管死亡佔了絕大多數(可參考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預後NDR的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結論

將醣化血色素控制在接近6.5%或更低的標準,能下降20%的腎臟併發症風險,13%1的眼睛併發症風險。醫療團隊應該根據病患的狀況,個別化血糖控制。盡可能控制好患者的血糖值,來避免日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Effects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on micr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2.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Lowers Microvascular Ri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