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型糖尿病早期積極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對於內科醫師,家醫科的醫師來說,當面臨到初診斷糖尿病的患者,病患常常會說希望先飲食和運動控制,若未達到治療目標,再吃藥物控制。然而,最近幾年UKPDS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指出,早期積極控制血糖,即使在日後變成較寬鬆的血糖控制,相較於一開始較放鬆的組別,在長期的併發症上有明顯差異。這讓醫師有強烈證據可以告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必須在初診斷糖尿病時就先積極血糖控制,對日後才會有幫忙。然而,UKPDS的研究是針對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那麼第一型呢?

DCCT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在1983~1993年間進行,有1441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平均參與研究時間是6.5年,將病患分成積極控制血糖(醣化血色素小於7)以及普通控制組(醣化血色素小於9)。在研究結束後,則有EDIC study進行後續的追蹤但是不介入。這時候積極控制組和普通控制組的醣化血色素趨近相同。

2013年的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上,發佈了後續的追蹤結果。結果顯示,在DCCT實驗結束當下,積極控制與普通控制的兩組,在微血管病變的比例有顯著差異。而在EDIC 4年的追蹤無介入下,積極控制組與普通控制組的微血管病變的發生比例的差異仍存在。當時的研究者認為,這些微血管病變發生率下降的顯著差異在經過時間的變動後,將在10年左右會逐漸消失。

然而,經過了18年的追蹤,積極控制組和普通控制組在這18年間仍保持差不多的血糖控制,但是這兩組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和神經病變,以及大血管的病變的發生率,仍有相當大的差別。以視網膜病變來說,積極控制組在實驗結束後的四年,其發生率相較於普通控制組,下降了70%,而在第十年和第十八年,仍下降了53%和46%。

由UKPDS和DCCT/EDIC的研究告訴我們,糖尿病患者,應該從一開始診斷時就給予積極的血糖控制,這樣對於微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可以有大幅的改善,且這樣的改善效果可以維持至少10~20年以上仍存在。因此,醫師們和衛教師們更應積極地介入病患的血糖控制,將病患的血糖控制在理想目標,才能改善糖尿病患者長期的預後。

參考資料

New DCCT Data: HbA1c Matters Today, Tomorrow, and 20 Year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