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體重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靠生活習慣介入來改善血糖

過去對於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預防研究,以過重或是肥胖者為主。針對正常體重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積極的介入並不確定是否能改善血糖。在這次美國糖尿病學會線上會議上,針對糖尿病前期的預防研究發現,正常體重者開始積極的生活習慣介入,包括運動,在不改變體重下,可以改善血糖。


研究設計

這項研究找了1,897名確診為糖尿病前期患者,空腹血糖介入100到125mg/dL,開始進行生活習慣的介入,包括飲食,運動等調整。其中188名體重在正常範圍(BMI: 18.5-24.9),459名體重為過重(BMI: 25.0-29.9),1,214名為肥胖(BMI>30)

研究結果

在平均145天的介入中,體重正常者沒有體重變化,過重者平均減掉0.6kg/m^2,肥胖者減掉1.3kg/m^2 。在運動量部分,體重正常者每週平均運動77分鐘,過重者98分鐘,肥胖者95分鐘。

在空腹血糖部分,體重正常者平均減少9mg/dL,過重者減少7mg/dL,肥胖者減少6mg/dL。體重正常者有62%回到正常血糖(空腹小於100mg/dL),過重者有51.7%回到正常,肥胖者有44%回到正常。

討論

過去的糖尿病預防研究計畫,針對糖尿病前期這群高風險患者,都是挑選已經到達過重或是肥胖的標準,來進行積極的生活習慣介入,以達到預防糖尿病的目的。然而,在美國的資料發現,美國有1/3人口有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有1/5是體重正常的。

目前對於空腹偏高(IFG,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這部分患者,認為與肝臟葡萄糖輸出的機制有關,而這方面又與脂肪肝,過重肥胖,體脂率偏高等機制有關。然而,針對正常體重的空腹血糖偏高這點,目前懷疑可能有其他的致病機轉導致。

而過去關於空腹血糖偏高的介入,挑選對象的標準是過重或是肥胖,針對正常體重者沒有太多的研究。這篇研究算是少數針對正常體重加上空腹血糖偏高所做的預防糖尿病研究,而結果也顯示,即使在體重維持不變,透過運動等生活習慣調整,仍然能改善血糖。高等有關。但是體重正常者,理論上應該

另外,要注意的是,東方人的體重標準比歐美低。這篇研究的正常體重定義是BMI 18.5到24.9。而台灣國健署的標準是18.5到23.9。過重標準是24到27,大於27則算是肥胖。

結論

正常體重,空腹血糖偏高的患者,在經過生活習慣介入改善後,即使體重沒有變化,也能改善血糖。

參考資料

  1.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Prediabetes Not Just About Weight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