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則遠距醫療的新聞談台灣遠距醫療發展現況

前天(4/8)的Yahoo新聞,有一則談起了遠距醫療的新聞:

smart醫療 漂洋過海也能照顧你
台灣糖尿病患逾150萬人,醫療總花費2009年突破1千億,占健保總支出22%,等於政府每日需花3億元治療糖尿病。推動遠距健康諮詢的彰基糖尿病醫院副院長謝明家感慨,健保花這麼多錢,但真正把血糖控制好的病患不到3成,醫師不斷加藥、換藥,病人吃一堆藥又沒改善,難道是在吃心酸?
謝明家表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慢性病患,都是拿慢性處方箋3個月回醫院看診,但平時血壓血糖偵測都要靠自己,遠距健康諮詢以「連續性、即時性、互動性」,給病患24小時隨身照護,真正協助病患做好健康管理,如今,智慧醫療服務對象甚至涵蓋對岸和遠在英國、美國、日本的台商。


在智慧型行動裝置盛行的現在,也有許多醫界前輩將醫療和先進的行動裝置做結合。這部分的成果可以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醫療機構內的工作搬移到行動裝置上,這包括了本來護理師的照護工作大量引進具備有平板電腦或是傳統電腦的護理車,醫師配備有平板電腦可以隨時查詢病患病情。另一部分則是醫療機構和病患間的溝通,從傳統的面對面看診,延伸到透過行動裝置,這部分又叫做遠距醫療(tele-care)

遠距醫療的歷史遠在iPhone流行之前就有醫療院所使用。早期透過電話的數據機方式,可以快速將病患資料傳輸到醫療機構,提供醫護團隊判斷,也有偏遠的醫療機構,透過視訊的方式,對遠方的病患進行看診服務。但是對於使用者端和醫療機構端來說,這還是屬於固定端點對固定端點式的服務。無法提供即時的監控。在智慧型手機開始盛行後,遠距醫療的形式也轉向固定端點對移動裝置端的方式。

遠距醫療能監控的項目,多半限制在病人能夠自我監測的醫療儀器上,包括了心跳,血壓,血糖,血氧濃度,飲食記錄等項目。在這幾年智慧型手機的感應器增多的狀況下,一些健身的資料,包括步行距離,步數,運動時間等,也被列入了遠距醫療的服務範圍。

使用遠距醫療,對醫療機構端來說,可以增加醫護團隊與病患間的接觸,將傳統的門診看診,延伸到病患的生活環境,可以更加了解病患的日常生活。這對慢性病的治療來說,是很有效果。而對病人端來說,遠距醫療可以縮短每1~3個月的看診時間,增加與醫療機構接觸的次數,可得知自己的問題點所在,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

但是,遠距醫療也有其缺點。在醫療機構端來說,建構的成本很高,從早期的Windows Mobile跳到iOS和Android,整個系統都要打掉重練,即使是新成立,也必須花上許多成本去架設。而且科技進步很快,往往3~5年,這些架構都落伍了,又要砍掉重練,而一套系統的成本至少都是50萬起跳。不過近期有些軟體跳過這些硬體設施,改以雲端來處理,大幅降低了這些架設成本。

除了系統地架設成本外,醫護團隊的成本也很高,一位專職護理人員要達到上班時間隨時待命的要求,一個月就要3萬元左右的花費(含三節獎金,年終,休假等)。在病人量未達到經濟規模時,這對醫療機構是不小的負擔。

而對病患端來說,在台灣的健保給付下,看診費用相當便宜,診所一次只要100元,區域醫院300多,醫學中心500多元。遠距醫療的花費,最便宜的一個月要500元,貴的有1000元,而且要長期支付。若拉到三個月來看,光是遠距醫療的花費就要1500~3000元,這還不包括耗材(如血糖試紙)和通訊費用的部分。許多患者在價錢考量上,常常只選擇短期的遠距醫療服務,當達到治療目標後,就會退出。

在國外的昂貴醫療費用情境下,遠距醫療可以減少病人的看診次數,減少醫療花費,所以有些商業醫療保險公司會給付這些花費。但是國內的廉價健保,導致病患使用遠距醫療的意願相當低,各大醫學中心雖然都有發展出遠距醫療的服務,但是多半是以研究計劃案形式來維持,在研究計畫結束,病患必須付錢時,這項服務就因為虧錢無法維持下去。即使是如彰基新代科做得相當有規模,也是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和特殊技巧,來維持下去。

目前有些醫護人員,使用Line/FB粉絲團等形式,和病患做聯絡,作為取代正規遠距醫療的方式。但是這種模式,礙於聯絡內容無法整合病歷系統,而且無法做大規模管理的狀況下,只能小範圍的使用。

相關資訊

1. 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
2. 智抗糖遠距醫療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