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scape最近有篇在2013年美國糖尿病學會上,關於二線用藥的討論。它以個案討論的方式,引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當Metformin這個眾所皆知的第一線血糖藥失敗後,第二線的藥物如何給?常見的磺醯脲類(Sulphonylurea)藥物是否合適?
磺醯脲類的血糖藥從1950年代開始就被使用在治療血糖上,與Metformin一樣是古老的血糖藥。治療血糖效果很不錯,被廣泛使用。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所做的台灣糖尿病年鑑2000-2009的資料中,單一使用的口服藥,磺醯脲類所佔的比例從2001年的40%降到2009年的30%,兩種的口服血糖藥組合中,磺醯脲類的使用比例從2001年的94%降到77%。雖然有各種新的血糖藥,使得磺醯脲類的使用比例在降低,但是在臨床醫師的使用上,磺醯脲類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糖尿病與其他的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常共用一個共通的疾病-肥胖。而磺醯脲類一個最為人知的副作用,就是體重增加。另一方面,磺醯脲類是所有口服血糖藥中,最容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至少是其他藥物的10倍以上風險。而除了體重增加和低血糖外,磺醯脲類也一直被懷疑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以上這三種都是糖尿病的治療中最不被討喜的副作用,而偏偏磺醯脲類都有。
然而,其他的血糖藥呢?TZD中的Pioglitazone一直被懷疑會造成膀胱癌的風險增加,Rosiglitazone才剛洗刷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腸泌素為基礎的治療,包括DPP-4抑制劑和GLP-1類似物的治療,一直都與急性胰臟炎以及胰臟細胞增生與胰臟癌;與磺醯脲類共用類似機轉的Glinide類藥物則同樣有體重增加的副作用,而且價格較貴。
磺醯脲類雖然和metformin一樣都是古老的血糖藥,然而兩者的發展卻截然不同。Metformin目前已變成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而磺醯脲類則是第二線的藥物。磺醯脲類同時有較多的副作用,使其在臨床上被使用的比例逐漸下降。然而,新的血糖藥在藥效,價錢,和副作用等無法勝過磺醯脲類的狀況下,使得磺醯脲類仍有其必要性。只是,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看到磺醯脲類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