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週於韓國釜山舉行的2019年世界糖尿病聯盟年會上,針對在口服藥治療無法達標,需要使用注射型藥劑治療時,該優先選擇GLP1受體促效劑或是胰島素治療的精彩辯論。
支持GLP1受體促效劑方,是由日本的Daisuka Yabe醫師代表。過去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是胰島素功能逐步退化的慢性病。在尚存足夠的胰島素功能前提下,及早使用GLP1RA,有較好降糖效果。過晚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降糖效果顯著變差。在降糖的同時,GLP1受體促效劑能降體重。而且相較於胰島素,較少發生低血糖。在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有心腎保護效果。雖然GLP1受體促效劑藥劑本身昂貴,但是考慮此藥經過控糖,減重及保護心腎功能的好處下減少未來併發症的花費,長期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其實並不貴。
支持胰島素這方,由美國的Guillermo Umpierrez醫師代表。Umpierrez醫師基本上就是把這場演講當成辯論賽,一直挑GLP1受體促效劑的缺點猛打:包括容易引起腸胃道副作用,而且這樣的副作用導致病患不願意長期施打。在嚴重高血糖,第一型糖尿病,嚴重肝腎功能不良,孕婦,新生兒等這些狀況下,無法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或是治療效果差。而且GLP1受體促效劑價格非常貴!貴!貴!加上口服GLP1受體促效劑即將上市,效果不輸注射型GLP1受體促效劑。而GLP1受體促效劑的好處只能在心血管高風險族群適用,並不適用在多數的糖尿病病患。以世界的趨勢來說,胰島素才是主流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僅僅在特殊狀況適用。
Umpierrez同時酸Yabe醫師,除了日本和少部分病患外,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財務上無法負擔GLP1受體促效劑,只能看著GLP1受體促效劑做Window shopping。Umpierrez醫師的氣勢可以說是狂壓溫文的Yabe醫師。
會議前,主持人訊問會場聽眾,支持GLP1受體促效劑或是胰島素或是個別化處理,會前大多數聽眾並沒有舉手,但是在雙方精彩的論述後,多數聽眾支持個別化處理。
在目前的治療指引中,美國的治療指引在口服血糖藥治療失敗後,排除嚴重高血糖,懷疑第一型糖尿病或是確診第一型糖尿病等狀況後,優先建議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
美國內分泌學會的用藥建議,二線用藥優先建議GLP1受體促效劑和SGLT2抑制劑,治療失敗再考慮胰島素治療。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指引,並未建議何者優先使用。
台灣目前有四種單方GLP1受體促效劑,每天一次的Victoza,一週一次的Trulicity,Byetta以及Bydureon。後兩者較少見。目前健保的規範,前三者可以在口服藥治療失敗後使用,而Victoza和Trulicity可以與胰島素併用。
另外,台灣有胰島素與GLP1受體促效劑合併的複方Soliqua。他的健保使用規範是在胰島素治療失敗後才可以開立。
身為醫療人員,在口服藥治療失敗後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您會建議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還是胰島素呢?理由何在?請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參考資料
1. Docs Debate Insulin vs GLP-1 Agonist as First Injectable for T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