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3/4的第二型糖尿病年輕人罹患併發症

糖尿病對健康的危害,並不僅僅是高低血糖本身帶來的健康威脅,還包括了長期控制不良之下帶來的併發症:眼底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等等問題。在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分析研究指出,年輕時就罹病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到10年的時間,有72%患者有相關的併發症。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是以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這個資料庫的資料為來源做研究。這個資料庫在美國五個地點收集了在10至20歲之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以及之後在2011至2016年之間追蹤時的後續資料紀錄。

研究結果

在這次研究中,總共追蹤了1746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72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在10歲時診斷為糖尿病,在18歲時做了這個資料庫的後續追蹤。第一型患者中,76%是白人,12%是拉丁美洲裔,8%是黑人,4%是其他人種,印地安人小於1%。絕大多數人是正常體重(59%)或是過重(27%)。其中41%的家庭是屬於年收入最高的家庭(>$75,000)。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在14歲時診斷糖尿病,22歲時做了後續追蹤。在人種部份,43%是黑人,26%是白人,21%是拉丁美洲裔,7%是印地安人,3%是其他人種。絕大多數人是落在肥胖(72%),或是過重(18%)。其中41%是來自年收入最低的家庭(<$25,000)。

下圖為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併發症的比例以及校正過後的風險。

併發症
第二型(%)
第一型(%)
HR(95%)
p值
糖尿病腎病變
19.9%
5.8%
2.58 (1.39-4.81)
0.003
視網膜病變
9.1%
5.6%
2.24 (1.11-4.50)
0.02
周邊神經病變
17.7%
8.5%
2.52 (1.43-4.43)
0.001
動脈硬化
47.4%
11.6%
1.07 (0.63-1.84)
0.80
高血壓
21.6%
10.1%
0.85 (0.50-1.45)
0.55

在更正過了血糖控制狀況,中央肥胖,血壓等因素後,年輕的第二型糖尿病相對於第一型來說,有較高的機會產生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和周邊神經病變。

在更正過了中央肥胖的肥胖的因素後,年輕的第二型糖尿病相對於第一型來說,在動脈硬化和高血壓上沒有差別。

討論

在以往,青少年時期的糖尿病,是以第一型糖尿病為主。但是從1990年代開始,隨著飲食文化,生活習慣的改變,青少年期的糖尿病,轉而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主,第一型糖尿病的比例減少至5%以下。

在美國糖尿病學會針對年輕族群的糖尿病患者,包括第一型和第二型,在定期的併發症檢查時,有著相似的建議:在視網膜病變部分,建議在大於十歲,或青春期開始,或是診斷糖尿病3~5年後開始第一次檢查,之後一年一次。在腎病變部分,在診斷糖尿病後的5年開始進行尿液檢查,之後每年檢查一次。在神經病變部分,建議在大於10歲或是診斷糖尿病5年後開始第一次檢查,之後每年一次。

但是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年輕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相對於第一型來說,更容易產生腎病變,視網膜和周邊神經病變問題。對於年輕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也許該針對他們容易產生併發症這部分,在預防併發症的篩選上,開始篩選的時間點做更積極的預防。

同時,這個研究也發現,相較於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社經地位其實是較低下的,本身的身體健康狀況(肥胖比例)也較差。在這樣的狀況下,能夠獲得的醫療資源相對就比較少(包括醫療團隊照護,醫藥花費的支出,相關的支持團體等等)。但是年輕的患者,在未來入社會時,又因為高併發症比例,容易導致生產力下降,無法提升自己的收入,進而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造成惡性循環。

這個研究是基於美國的糖尿病患者治療狀況,並不能完全適用在台灣的社會狀況。但是這樣的研究結果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台灣的年輕糖尿病患者,是否也有類似現象呢。

結論

這個研究告訴了我們青少年的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微血管病變。針對青少年時期的糖尿病,我們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治療糖尿病與監控併發症上。同時青少年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出現在中低下階層,也伴隨著其他不健康的因素。在治療這些患者時,除了醫療之外,包括家庭,周邊環境,可取得的社會資源等等,也是必須列入治療的考量。

參考資料

1. Association of Type 1 Diabetes vs Type 2 Diabetes Diagnosed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With Complications During Teenage Years and Young Adulthood
2. 72% of Youth With Type 2 Diabetes Have Complications